

1、直:榫材与卯材呈“丁”字形,即垂直关系。直榫平肩或齐肩,榫头或出或闷,是所有木材构架的最基本榫卯连接方式。

2、斜:榫材与卯材(指木纹)是斜角关系,或锐角或钝角,卯眼与榫肩均非90°连接;另有榫材与卯材虽垂直,但卯材扯转斜肩的榫卯连接。


4、插:燕尾凹槽类的有向插入连接,即投装时必须先对准就位后再往一边插紧,除固定位置外还具有拉力。

5、穿:甲材穿过乙材而与第三材相连接,而乙材基本是限位不动。若甲材在穿入乙材区间内需要稳定,则另加楔钉,但其主体榫卯的结构性质仍是“穿”。

6、夹:两材呈丁字形连接,甲材榫头呈鸭嘴状,一主一辅、一内一外,主榫入眼辅“榫”在乙材眼的外侧相夹,外面的辅榫仅有主榫一半左右。

7、栽:两材杆都要凿眼对合的平行拼接,中间另设小榫顺纹栽入连接,一般情况下,小栽榫头一深一浅。

8、闷:两材格角或孤接,两材都要凿眼“凹槽”,另作一键式小木块横(纹)向闷入。

9、扣:两材(托泥)格角连接时,在预留的上小下大头的孔内扣住垂直的第三材(腿足),先将腿足下的小方锥榫头定位,然后再将两材格角榫卯结合并扣住腿足。

10、卡:边抹两材水平格角时,在预留的孔洞内,穿入并卡住第三材竖腿,使其上下左右不可转动或移动。

11、契:两材均出榫、榫头与榫头相互契吻、各部位分别交于第三材同一卯眼内的拼合连接,两榫头有明榫和暗榫之分。

12、互:两材榫头与榫头相互咬吻并加锲钉。

13、带:多个板块拼接时,在其背后开燕尾槽并加条杆。

14、靠:竖向背板与其背后横向背杆的相靠相连,杆靠相锲。

15、位:仅作定位的凹凸活络连接,无须常规榫卯的紧固或严密,如门轴或不滑移的门闩及抽屉下活络滑道等。

16、交:两材定位后的“十”字交或成角交,有固定交合和活络交合两种。

17、挂:桌床等牙板端与腿上端的格角内部结构,其牙板端内作燕尾凹槽,由上而下挂插而入。

18、抱:牙板与腿上端的挂插相连,牙板榫端头下的“小三角”被腿的上端遮盖抱合。

19、销:甲乙两材顺纹的活络拼接,即另作键式小条杆一头栽入甲材后,另一头销入乙材横移收紧,也可反向松开,如走马销等。

20、锁:一材或两材相契于第三材卯内,再用锲钉锁住,如霸王枨挂钩下的垫塞锁等,一般的锁不可拆开,必须损坏锲钉销子方可拆散。

21、抹:木条杆与厚板端头的封边相连,面框抹头也是其中的一种,更多的是指板材端的封边做法。

22、斗:板材与板材的齿状相咬合,可垂直成角咬合连接,也可两板顺纹延长的端尾咬合连接,斗齿一般呈燕尾状。


24、结:三材之间相互垂直关系的三维合一,且为相互契合的结构榫卯,甲乙格角后第三材插入并使甲乙契扣不散,三材结构受力均衡强而不衰。


1、抄手榫
2、传统粽角榫

4、高束腰抱肩榫

5、夹挂肩四面平榫

6、夹头榫

7、扇形擦肩榫

8、双榫棕角榫

9、挖烟袋锅榫

10、楔钉榫

11、一腿三牙方桌结构

12、圆方结合裹腿

13、圆香几攒边打槽

14、圆柱丁字结合榫

15、圆柱二维直角交叉榫

16、云型插肩榫

17、攒边打槽装板

18、插肩榫变形

19、抄手榫

20、方材角结合床围子攒接万字

21、加云子无束腰裹腿杌凳腿足与凳面结合

22、三根直材交叉

23、平板明榫角结合

24、柜子底枨

25、方材丁字结合(榫卯大进小出)

26、厚板闷榫角结合

27、厚板出透榫及榫舌拍抹头

28、椅盘边抹与椅子腿足的结构

29、直材交叉结合
